类别: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:2025-09-26 浏览: 次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意盎然的校园里,我们见到了费若秋——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驰骋国际剑坛的运动员,他褪去战袍,穿上学术袍,在哥大的殿堂中追寻新的梦想,在这次独家专访中,费若秋分享了他从职业击剑运动员到哥大求学者的转型故事,揭示了体育与教育交织的独特人生路径。
费若秋的职业生涯始于法国巴黎,那里是击剑运动的圣地,作为一名中国籍运动员,他早年移居法国,加入当地俱乐部,迅速崛起为国际剑坛的新星,在2018年至2023年间,他多次代表俱乐部参加世界锦标赛和欧洲联赛,赢得过多枚奖牌,包括2022年法国公开赛的银牌,他的风格以敏捷和策略性著称,被媒体誉为“东方剑客的现代演绎”。
就在职业生涯巅峰期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:退役并申请大学,2024年,他成功入读哥伦比亚大学,主修体育管理与社会学双学位,谈及这一转变,他笑着说:“击剑教会了我 discipline(纪律)和 resilience(韧性),但我想探索更广阔的世界,教育是另一把‘剑’,能劈开未来的无限可能。”
哥伦比亚大学,作为常春藤联盟的一员,以其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多元文化环境闻名,对费若秋来说,从训练场到教室的过渡并非易事,他坦言,最初几个月是“文化冲击”——语言障碍、学术压力以及时间管理难题接踵而至。“在剑道上,胜负是瞬间的;但在学术中,成功需要长期积累,我每天凌晨5点起床,先复习功课,再去图书馆,这比备战比赛还累,但更充实。”
他的课程聚焦于体育产业的社会影响,例如探讨职业运动员的转型路径和体育在全球化中的角色,教授们评价他为“具有独特视角的学生”,经常在课堂上分享实战经验,费若秋还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,担任顾问教练,帮助年轻队员提升技能。“这是一种回馈,也是保持连接的方式。”他说。
专访中,费若秋透露了求学路上的细节:他如何利用击剑训练的思维来应对考试(“就像分析对手一样分解问题”),以及哥大社区的支持如何缓解孤独感。“同学们不把我当成‘前运动员’,而是一个普通的求学者,这种平等感很珍贵。”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个人成功,反映了当代体育界的一个趋势:更多运动员选择在退役后投身教育,实现跨界发展,数据显示,近年来,全球有超过30%的职业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大学深造,尤其是在美国高校,体育特长生计划(如NCAA)为他们提供了通道,费若秋认为,这种融合有助于打破“体育与学术对立”的刻板印象。
“体育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,它培养了团队合作、领导力和抗压能力——这些软技能在学术和职场中同样关键。”他分享了一个例子:在哥大的一组项目中,他利用击剑战术模拟了商业策略案例,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。“这证明,体育精神可以赋能任何领域。”
他的经历也呼应了哥大的教育理念,该校体育部门主管在评论中表示:“费若秋体现了‘学生-运动员’的完整含义,他的旅程激励着更多人追求平衡发展。”
随着2025年的到来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已过半,他计划在毕业后投身体育管理行业,专注于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,尤其关注国际交流项目。“我想搭建一座桥梁,让更多亚洲年轻人通过体育接触全球机会,就像我的经历一样,从法国到美国,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。”
他还透露,正在撰写一本回忆录,记录从剑客到学者的心路历程,预计于2026年出版。“我希望这本书能传递一个信息:人生有多重赛道,勇敢转型才能发现新我。”
在专访的尾声,费若秋站在哥大的Low Library前,眺望远方,他的话语中充满期待:“击剑给了我锋芒,教育给了我深度,在哥大,我学会了如何将两者结合,去创造更深远的影响。”
这场独家专访不仅揭示了一位运动员的蜕变,更点亮了体育与教育交汇的灯塔,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或许将成为一种范例,鼓舞着那些敢于追梦的人。